
{{ item.time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山丹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招商引资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刻把握党中央“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部署,紧扣甘肃省“强工业、强县域”行动要求,将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头号工程”,围绕“四强”要求和“一屏四城五区”目标,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实现了从“单一项目引进”向“产业集群培育”的转型升级。
资源为源·产业作基——招商战略奠宏基
山丹县地理优势与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近年来,我县立足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县域发展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能源资源:县域内地域开阔、地势平坦,风光能储量丰富;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强,全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左右,是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的理想区域,开发前景广阔,拥有光伏可开发容量833万千瓦、风电可开发容量20万千瓦,东乐北滩、花草滩两大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初具规模,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04.8万千瓦,年发电能力15.75亿千瓦时。矿产资源:发现矿种资源24种、各类矿产地102处,现已开发利用煤炭、白云岩、高岭土、硅石、铁矿石等10种,已探明煤炭储量8.05亿吨、石英石矿储量达4亿吨。农牧资源:位于北纬38度线最优农产品生产区间,全县有耕地74.61万亩(其中一半是富硒耕地)、林草地373.43万亩,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形成了“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山丹羊肉”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黄参、蘑菇、地耳为主的天然食品和黑小米为主的富硒农产品倍受省内外消费者青睐。区位与文化资源: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第一大马场山丹军马场、“世博圣地”焉支山森林公园、汉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旅游景点,山丹马场至焉支山体育旅游线路获评国家级精品线路,成功创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正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这些资源矩阵正为山丹县构建七大重点产业链奠定了天然基础,也为精准招商指明了方向。
招商成点·链培育势——单星渐聚汇银河
山丹县以“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为抓手,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入库招商引资项目70项,其中新签约入库项目59项,总投资63.98亿元,落实省外到位资金59.11亿元,同比增长37.51%。今年1—5月,实施新续建招商引资项目30项,其中新签约入库23项,总投资15.12亿元,累计落实省外到位资金11.62亿元,同比增长57.28%。
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初具规模。成功引进国电投、华能、中核汇能等头部企业,建成一系列共享储能项目。甘肃伟力得公司实现全钒液流电池规模化生产,2024年产值达1.5亿元;中帛源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建成投运,华能500兆瓦储能电站并网,新能源集维中心建成投运,PPH电解液储罐产业项目加速建设,年产2万台充电桩生产线加速生产,形成“发电—储能—应用”闭环储能体系。目前,已建成并网的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达74.8万千瓦。
煤炭生产集散产业优化升级。现有煤炭开采及洗选企业8户(4户煤矿、洗煤厂4户),4户煤矿年产能330万吨。投资37.8亿元启动青阳煤矿建设,设计产能180万吨/年。计划开发的东水泉东煤矿,预计产能180万吨/年,中远期产能可达到600万吨以上。同时,同步推进河西煤炭集散中心铁路专用线,实现“采—运—销”一体化运营。
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紧紧围绕“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坚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和“接二连三”发展方向,持续做大做强草畜产业,全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和优质饲草基地,山丹县百万只肉羊繁育基地、锡航山丹县肉牛养殖基地、驼奶深加工项目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到全县饲养总量的75%,全县肉羊饲养量突破200万只。初步形成了覆盖畜禽养殖、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草畜产业发展新格局。
生物医药产业崭露头角。坚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重点培育。目前,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4万亩,培育千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4个,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3.5万亩。孕马血清生产基地、植物胶囊(上海荃吉康)、黄芪切片加工等项目相继落地。乐氏同仁堂中药饮片生产线、浙江素仕集团年产300吨牛马羊高端血清项目等高附加值优质项目正在洽谈。
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全县石英岩矿2户,滑石矿2户,建筑用石料矿16户。目前,投资13.3亿元的高品质生态合金循环经济项目、投资4.5亿元的中洲建信新型红外光学全产业链基地建设等项目正在开展项目论证和前期工作。从原矿精选能力提升入手,通过石英砂、石灰岩等中游产品,向玻璃饰品、建材等产品延伸,初步拓展形成了石英岩、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产业链。
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全县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家,国家红色旅游景点1家,中国历史古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冬至民俗文化节”等3项非遗入选省级名录,历史文化舞台剧《古韵山丹》《霍去病犒赏三军》《胡腾舞》等话剧改编提升,演出效果良好。已建成焉支花谷、羊主庄园、土豆驿站等一批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李桥乡马产业园、弱水古院景区、山丹马场景区改造提升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焉支山、山丹马场、峡口古城和如意花海避暑休闲、游憩观光、分时度假、短期旅行、赛事会务、养老养生的休闲旅游作用已初步凸现。
商贸物流产业体系健全。境内G30连霍高速、312国道、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境,山丹马场高铁站建成通车,兰张高铁三、四线和山丹北高铁站已开工建设,张掖机场距县城6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世博恒太城、焉支巷子、仓储物流中心等大型综合体的建设,为当地商贸物流注入了新的活力。福家建材市场、金街电动车一条街等老商圈的转型升级,形成多个消费经济圈,展现出旺盛的消费活力。
破壁以新·机制为径——招引实践立云梯
山丹县产业大招商取得大突破得益于不断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通过一系列精准务实的举措,成功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优质项目,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聚焦企业所需,练好要素保障“基本功”。成立招商引资指挥部,制发《山丹县招商引资若干政策措施》《山丹县招商引资工作评价考评办法》。成立山丹县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山丹县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山丹县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方案》《山丹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落实方案》《山丹县优化营商环境“十不准”》等文件和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5条政策措施。为企业落地投产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和政策保障。
梳理项目清单,下好包联推动“先手棋”。全面落实重点招商项目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按照“人岗相适”原则,选派12名干部开展驻企服务,调整充实78名首席服务官联系125家企业,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推动县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立招商引资项目工作专班,做到一个项目、一名包联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工期计划、“一企一策”“一项目一清单”,对已签约入库的曦景新能源10万千瓦光伏、远达公路材料二期生产线等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全程跟踪服务,加快建设进度,形成实际投资;全力保障山东力诺硅基材料生产基地、西部地区沥青仓储加工项目等在谈项目成功签约。
建立督考机制,打好跟踪对接“组合拳”。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组织发改、工信和商务局、自然资源等部门召开调度会商会议,针对签约项目组织开展专题会商,跟踪项目进展,聚焦难点堵点,梳理问题症结,分类找出解决路径。实行招商引资工作“周报告、月调度、季评价、半年考核、年终总评”制度,设立“骏马奖”“蜗牛奖”,不断压紧压实各单位招商工作责任,确保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
山丹县的实践印证“精准定位产业链是根基,制度创新是引擎,营商环境是生命线”。当东乐北滩的光伏板矩阵折射出金色阳光,当全钒液流电池在电网中调节峰谷,当驼奶生产线将牧民增收的希望灌装入罐——山丹县的土地上,招商引资的种子已破土成林,正以产业链为根脉,向高质量发展的天空伸展枝叶。
山丹县人社局:服务“加码” 营商“减负” 用心用情护航企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2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效——山丹县自然资源局全力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发布时间:2025/08/18文章搜索